孝 原来是这个意思
孝 原来是这个意思
子爱利亲谓之孝,反孝为孽(贾谊)
汉字身世小档案
*“孝”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会意字,会意为一个孩子拉着老人在行走的样子。
*儒家所提倡的孝,是无条件服从父母吗?
*人懂得孝顺,也有懂得孝顺的动物,所谓“孝鸟”,居然是人们非常厌恶的乌鸦。
1 甲骨文
2 金文
3 金文
4 金文
5 小篆
《孝经》开宗明义章第一: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;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。夫孝,始于事亲,忠于事君,终于立身。”
孝,甲骨文字形1,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会意字,上面是一位长头发的老人,下面是“子”,字形就像一个孩子拉着老人行走。
金文字形2,比较复杂,一位长头发的老人,怀里抱着一个孩子,老人用手抚摸着孩子。
金文字形3,含义更加显豁:上面一位长头发的老人用手按着下面小孩子的头,小孩子用头扶持着老人行走。
金文字形4,老人长发飘飘的样子更加形象。
小篆字形5,跟金文差不多,不过老人的手不见了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孝,善事父母者。”可见“孝”的本意就是孝顺父母。贾谊则解释说:“亲爱利子谓之慈,反慈为嚚;子爱利亲谓之孝,反孝为孽。”“嚚(yín)”是暴虐愚顽。双亲对子女不慈谓之“嚚”,子女对双亲不孝谓之“孽”。
“孝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,孝道因此成为中国两大基本道德准则之一,另一个基本道德准则是“忠”。数千年来,人们把忠和孝视作天性,甚至当作区分人类和禽兽的标志。但是自五四运动以来,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批判,中国人开始对传统的孝道产生怀疑,将孝道视作封建礼教大加挞伐。但是在儒家学说中,是否真的要求必须一切听从父母呢?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样教育弟子“孝道”的。
曾点和曾参都是孔子的弟子,曾点是父亲,曾参是儿子。有一次,曾点支使儿子去给瓜苗培土,曾参干活的时候不小心锄断了瓜苗的根,曾点很愤怒,像所有脾气暴躁的父亲一样,拿着一根大杖子劈头盖脸揍了曾参一顿,把儿子打得躺在地上昏迷了过去。曾参苏醒过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跑到父亲面前,问候父亲道:“刚才儿子做了错事,惹您生气了,您费这么大力气揍了我一顿,我是罪有应得,您没事吧?”
问候完父亲,曾参忍着身上的剧痛,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走进书房,操起一把琴就弹了起来,故意使声音很大,让父亲远远地就能够听见。这番做派的意思是生怕父亲气消了之后,转而开始担心把儿子打坏了,心里担忧。
没想到马上就有人把这起事件报告给了孔子。孔子听了大怒,对弟子们说:“曾参如果来听课,不要放他进门!”曾参听说老师竟然怪罪自己,心里很不服气,就托人向老师要一个说法。孔子对来人说:“回去转告曾参:难道你没有学习过舜和父亲的故事吗?当年舜的父亲生气的时候,如果用短木棍教训舜,舜就老老实实地挨打:可是如果用大杖子教训舜,舜立马就逃得远远的。你曾参可好,明明知道父亲暴怒之下没轻没重,你还不逃走,硬生生地挨父亲的大杖子,如果你被打死了,那不是陷你父亲于不义吗?还有比这更大的不孝吗?你父亲难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吗?设想一下如果你父亲杀了人,该是多大的重罪?你死了两腿一蹬,可你父亲还得承担杀人的后果呢!”曾参一听出了一身冷汗,赶紧登门向老师谢罪。
这个故事记载在《孔子家语》中。在常人的印象中,身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是一副仪态庄严的刻板形象,可是看看他怎样向弟子解释什么是“孝道”的,他竟然要求儿子在父亲暴怒的时候赶紧逃跑!可见孔子所提倡的孝道跟后世无条件服从父母的孝道完全不一样啊!
本文摘录自《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》 作者:许晖
关于列子:历史上有没有列子其人?列子与现存《列子》有没有关系?
梁漱溟自述 二则:①“希望跟着王阳明走” ②“王阳明的彻悟”
❈
日本禅宗故事 (全集)▏有禅意的小故事(全集)
❈
音流(Sant Mat)资讯整理:
https://santmat.kuaizhan.com/
音流瑜伽(Sant Mat)简介
http://m.santmat.biz/